第548章 张宗可来东北了(2/2)

毛公道:“你发过《康王指示信》,知道东北。目前,大量的河南难民到了东北,听说秩序有些混乱,粮食不足,困难很大。他们反应上来的情况,主要是干部不足。所以请你去。你看如何?”

张宗可道:“我体会我的任务,短期里,要把秩序恢复,把今年冬天的难关度过去;中期是生产粮食,满足大部队的需求;至于长期的任务,那就是探索土地政策。”

毛公道:“你的理解很不错,有高度。以前,东北买了一些粮食生产的书籍,农场管理的书籍,我们组织翻译了一批,原著都在这里。这一次都给你,任务重大啊。”

张宗可道:“那我怕是要用大量的粮食来还。”

毛公道:“好啊。我不嫌多。多多益善。东北每一年都为了粮食,搞得焦头烂额,你去东北,希望粮食有个改观。这个任务很重,你能完成吗?”

张宗可道:“一定完成这个任务。”他是被毛公的话逼到角落里了。

毛公道:“好。我就当这是你的军令状了。东北不要搞整风,东北风气很正,思想很团结,和中央保持一致,路线正确。他们目前的重点不是整风。”

两个人又说了一阵,到尾声了,张宗可抓住机会,道:“最近岸英怎么样了?我老婆还念叨他来着。”

毛公道:“他还好。在古比雪夫念大学。据说很快就要参军了,他要去做坦克兵。”

张宗可道:“要小心啊。”不言而喻,苏联正在打仗,而且形势不乐观,学校半工半读,主要从事生产,学习仅仅是业余时间的工作。

毛公道:“在哪里都是做事,一样的。当初你带他在上海,他对你们夫妻很有感情啊。”

张宗可道:“我夫人对他也有感情。要不还是让他回国,跟我去搞农村工作。”

毛公道:“回国,总是要回来的,不过现在不行。以后再说吧。”

张宗可满面笑容地和毛公告别,离开毛公住处几步后,笑容全部僵在了脸上。他的心情反而开始压抑了起来。原因很简单,毛公第一句话就提到了《王康指示信》。这是把他和王明拴在一起了。

张宗可在莫斯科的时候曾经带头喊过王明万岁。他还和王明一起搞过民族统一战线,经过全国各界1179人联合签署,影响巨大。

和王明走得近,这是张宗可的大忌,是最不愿意提起的事情。如今搞整风,张宗可知道,整风的对象是王明。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毛公把它外放,而且提到了那封信,这里面的信号很明确了。

1937年11月14日,张宗可,王明,两个人的妻子曹轶欧,孟庆树,还有曾山一起回国。在新疆短暂停留后,11月29日,张宗可自新疆到达延安。

到延安后,他就发现,王明不可能取得延安的领导权,于是他改变方向,开始向毛投靠。可惜,毛不论如何,都不愿意重用他,他在新疆提议谁谁是托派,那些人也没有被处置。他在莫斯科处置的人,也都被解放。

他以前拥护王明,在莫斯科王明掌权的时候,康生进入中央,确立了地位。现在,他全然不顾过去的立场,开始整王明。好容易借着斗争王明的机会,开展整风运动,正要大肆整人,忽然调令来了。

当然,他还有一张牌,就是毛家兄弟,谢尔盖,毛家岸青。

他们兄弟是张学良从上海救出送到法国,张宗可从法国接到苏联的。出于人性的自然,这兄弟二人和张宗可夫妇感情很好。这一次,他和毛提起此事,就是打这一张温情牌。

可惜不甚管用,毛公公私分明,这一点如何看不出。

张宗可上了飞机没还是在想。想来想去,觉得也好,在毛把自己和王明联系起来的时候,远离延安,冷却一下,是一件好事。

不过,有一件事,他总是不明白:为什么毛的对自己的态度如此冷,甚至有些敌意?本来有一阶段已经缓和,甚至得到信任了。为什么要把握发配走?难道是整风运动里整错人了?到底是谁我的告状?一定要查出来。

张宗可和延安分配的几十个毕业学员,乘坐飞机到鞍山,和小路见面。按照计划,他在鞍山做短暂停留,就乘坐飞机到佳木斯上任。

如今,延安和东北之间几乎每两天就飞一架飞机,两地的重要物资交流十分频繁。这一架是给延安运输药品和武器样品的。东北如今准备战争,物资缺乏,延安日子好过一些,除了地面运输油料,尽力用飞机运输一些价值高的物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