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的李隆基只是一个小小的皇子,在自家老子都只能当傀儡的年代里,他连生死都无法掌控。
后来,他阴错阳差之下又当了太子,但依旧没法改变他弱小的本质,在他之前的太子已经被弄死好几个了。
虽然对命运的抗争让早熟的李隆基学会了许多生存的技巧,甚至于这些技巧还让他击败了所有的敌人,登临大宝,但依旧没法改变一个问题。
他,依旧弱小。
是的,虽然他已经是皇帝了,但他依旧弱的可怜!
这是除开国之君外,所有继位皇帝的通病。
开国之君的力量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力量,一点一滴皆是自己亲手收伏、壮大。
那些骄兵悍将也只有开国之君或者亲自带兵上过战场并且取得胜利的皇帝才能真正压服。
历朝历代,当皇位稳固后,几乎所有开国皇帝都会着手削弱大将兵权。
但唐代有些例外。
例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太宗李世民,得位不正需要相当的军事力量以备不测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则源于李世民的对外政策。
一般中原王朝对外,就算实力强大也会先待之以礼,派出一个使者,然后告诉那些不安分的蛮夷:“我们很强,别来招惹我!”
同样,一般最开始的蛮夷通常会把来的使者大卸八块,或则送去天边牧羊、养鱼。
这时候,实力是真强的朝代就会发兵过来,把这帮蛮夷打死、打残,但实力要是不强,只是虚张声势的朝代则会……再派一个口才更好的使者过来。
但李世民很不一样!
一旦惹了我,不会有使者,直接操家伙就上!
大军过境,破国屠城。
然后,蛮夷就自然知道大唐很强了!
所以,终太宗一朝,武将的势力其实一直没有受到压制或削弱。
当然,那些非李世民嫡系的将门死得也没剩几家了。
李世民敢这么做,也是因为他足够自信!他相信没有哪个将领能对自己造成威胁。
事实也确实如此。
这种状态也一直延续到他儿子李治这一代。
所以当武媚娘想要篡权的时候,数不清的武将跳出来反对,武媚娘没办法,只能把太宗朝的大部分武将杀个干净。
而充当武媚娘手里这把刀的,一部分是寒门崛起的将领,还有更大一部分则是当初被李世民打压下去的将门。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权力场上这档子事,历朝历代都差不多。
之后又是韦后、又是太平公主,将门换了一波又一波,等到李隆基开始动手的时候,团结在他身边的武装力量自然也不可能是他亲自练出来的兵,从来没上过战场的李隆基又哪来什么嫡系部队?
这要换了世家豪门势力虚弱的后代那还好说,像蒋校长光凭一个校长的头衔也能拉来一大堆真心效命的嫡系,更别提明代那种文官操控一切,武官唯有俯首听命的时代了。
哪怕是都说重文轻武的北宋,边军里也有折家军、杨家军之类的累世将门。
像唐代这种门阀势力依旧强盛的朝代,武将和文官没什么两样,心中排第一的永远是自己的家族,其次是桌上的这块大蛋糕,最后才会轮到这个分蛋糕的人。
武媚娘分得漂亮,女人当皇帝有什么不可以?
韦后、太平公主要是也能分得好,让她们来分又有什么关系?
什么牝鸡司晨,什么阴阳倒置都是那些分不到蛋糕的家伙不甘心的抱怨罢了!
什么?你说有悖礼制,不合圣人教诲?
拜托,我们这些大家族开始传承的时候,你丫孔丘还是个小毛孩呢!
要不是你的学说能对我们这些人有利,可以更方便我们这些士族从君王手里分润行政权力,你以为我们这些历史悠久的大家族会去捧你个破落户的臭脚?
门阀势力并不在乎谁来分蛋糕,要不是因为这张桌子还稳,哪家都没有推翻了重开一张桌子的实力,或者重开一张桌子的收益还比不上保持原样。
天下早就不姓李了。
李隆基真正认清这个事实也是在当了十几年皇帝后,面对现实的李隆基却也没有消沉,一些应对依旧在针对门阀世家。
科举成为常例是一条,兵制改革也是一条,大肆任用毫无牵连的番将也是,甚至可以说任用李林甫这样一个饱受争议的“无赖”也可以算一条。
而作为李隆基的儿子,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李亨也早已清楚世家门阀的嘴脸。
好在,李亨还有王忠嗣这个从小玩到大的发小。
王忠嗣的父亲也是将门出身,但他们这个王家到王忠嗣这代已经没有影响力。
王忠嗣没有血亲兄弟,同族兄弟有几个,但都不成器。
当初李隆基将王忠嗣带到李亨面前的时候,免不了会有一番思量。
但对李亨来说,王忠嗣除了是发小外,也是他摆脱将门控制的一个突破口。
当然,这样的想法是在他当了几年太子后才产生的,儿时的那份友谊还比较纯粹,也就显得更加珍贵。
无论是对李亨还是对王忠嗣都是如此。
王忠嗣不可能没有察觉到李亨多年来的小动作,但他一言未发。
只是现在这个朋友已成陌路,走投无路的李亨只能回头去饮将门那杯鸩酒……
思绪杂乱,冷冽的空气依旧无法消除脑中的胀痛。
信马由缰的李亨没有发现他已来到了皇家猎场的最北面,而远处的那片山林里已传来阵阵躁动。
身后两名侍卫驾马上前,更后面的那些禁军则如临大敌,好一阵慌乱。
最快更新无错小说阅读,请访问 请收藏本站阅读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