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统简介(上)(2/2)

军统的组织活动

“军统”,全称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bis)。其前身为蒋介石于1928年创立的“蓝衣社”(一说为1932年)。1934年4月,蒋介石将南昌行营调查科与蓝衣社特务处合并,成立军事委员会特务处,由戴笠(黄埔6期)任处长。1937年4月,蒋介石重组特务机关,以加强搜集gcd人情报,组成“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由中央党部秘书长陈立夫兼任局长。“军统局”内设两处,第1处负责党务调查(即后来‘gmd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前身),由徐恩曾(黄埔4期)任处长;第2处为特务处,戴笠担任处长。1938年9月,第2处另立门户,升格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仍由戴笠一手掌管,内设军事情报处、党政情报处、电讯情报处、警务处、惩戒处、训练和策反处、特种及心理作战处、特种技术研究应用处。

“军统”(bis)在其最鼎盛的时期,拥有特工以及各类准军事的交通警察大队共约10.2万人,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势力渗透至党政、军事、教育、文化、警务各个层面。在整个第2次世界大战中,bis一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效率最高同时也是电讯破译技术最先进的情报机关。而那时,cia前身美国战略情报署(oss)不过才刚刚起步而已。

抗战中,军统特工在抗日战争时期深入沦陷区,制造针对日军的恐怖活动,而隶属bis的各个“游击司令部”和“交通警察大队”则深入日寇占领区开展广泛的游击战,对打击日寇和汉奸,起了不小的作用。

军统的指导方针是“秉承领袖意旨,体验领袖苦心”,一切听命于蒋介石,在抗战前贯彻执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把破坏中g组织,监视、逮捕、屠杀中g党员及爱国民@主人士作为基本任务。例如,1933年6月,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杏佛杀害,以威吓宋庆龄等爱国进步人士;是年底十九路军领导人蒋光鼐、蔡廷锴等联合西南方面李济深等发动反蒋抗日“福建事变”,戴笠派执行科科长邱开基等策反十九路军将领,配合蒋介石的军事进攻对福建事变进行破坏;1934年将著名报学家、爱国人士史量才杀害于沪杭公路上;是年命兆平站长陈恭澍会同天津站对著名爱国抗日将领吉鸿昌(中g秘密党员)进行暗杀,虽然吉只是受伤,幸免于难,却因这一事件被gmd当局从天津租界当局引渡到北平处死。1936年西南方面陈济棠等联合桂系李宗仁等打起抗日救国的旗帜发动“两广事变”反蒋,戴笠又指挥西南的特务组织收买粤空军将领倒戈得逞,将“两广事变”瓦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背信弃义将张学良扣押,其监管囚禁一直由戴笠安排特务组织执行。

抗战开始的1938年8月,该局重组,第一处另成为“gmd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即中统),而军统局仍交由戴笠负责。除负责刺探情报,进行反谍工作外,军统局亦以刺杀等手段执行情报任务,反对中国gcd。抗战期间军统局曾多次刺杀投日的军政人员,如暗杀张啸林、唐经,暗杀未成的有殷汝耕、季云卿、汪精卫、周佛海。而隶属bis的各个“游击司令部”和“交通警察大队”则深入日寇占领区开展广泛的游击战,对打击日寇和汉奸,起了不小的作用。

1938年8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成立,简称”军统”它是gmd两个主要特务组织之一。其前身是复兴社的核心组织”力行社”的特务处。军统局内勤组织共有八处、六室、一所;外勤组织在各大城市设”区”在各省设”站”,在一些重要城市设特别组,它甚至连边远如伊犁、拉萨及一些国外的重要城市都设有机构。”军统”的基本组织是”组”及直属情报员,它们的特工人员分布到gmd的军队、警察、行政机关以及交通运输等各个部门。它控制了一些大专院校的”抗日锄奸团”、海关、边卡和交通要道的”缉私大队”、”税警大队”、”盐警大队”、铁路沿线的”交通大队”,以及江南各沦陷区的”忠义救国军”等公开武装部队。军统利用监视、绑架、逮捕和暗杀等手段,进行特务活动。抗战期间,军统局的正式在册人员和学员,在抗日战争中牺牲者就达18000人以上,而抗战结束时全部注册人员为4万5千余。其他附属人员牺牲者更众。

同时,军统对gcd进行收集情报和暗杀,如1940年8月13日,中g陈昭礼少将(全国战地动员委员会委员)在崇安吴公岭被事先埋伏的军统特务杀害。也有一些军统人员投降日本,日本占领区的重要特务头子大多来自军统中统,如李士群、丁默村等。

组织形式

军统局的组织形式是局-区-站-组-队,有的地方设有相当区、站的办事处。组是军统局特工组织的基本单位。由于任务不同,组又分普通组、潜伏组、行动组、策反组、随军组、防谍组、组等。每组通常由十人左右组成。

此外,军统局还设有电讯组织、武装组织、训练机构以及在军、政、警、宪等机关中的控制运用组织和“特种”组织。如中g一大代表张国焘主持的特种政治问题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