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章 改元即到(2/2)

景兴帝召他返回京兆,是为了让他接任中书令一职。

接到这个旨意之后,沈华善的心情颇为复杂。这个旨意还是来了,召他回京任中书令,想必皇上心中,定是不乐意吧?

自从任职中书侍郎以来,他的官阶一直在加等,官职却不曾变化。原因很简单,他是下一任中书令的人选。

长泰帝留着他,是为了给景兴帝用的,沈家,是长泰帝为景兴帝准备的磨刀石。刚开始的时候,景兴帝也是如此认为的。

只是后来,随着沈家的势力越来越盛,沈家和景兴帝的分歧越来越多,沈家就从磨刀石变成了利刃,而且还是景兴帝用得不顺手的利刃。

用得不顺手的利刃,当然是要丢弃的。因此,景兴帝极不愿意让沈华善任中书令,免得沈家气盛越大。可是他发现,除了沈华善,朝中再没有中书令人选了!

沈华善扶持景兴帝上位,有从龙之功,且有平乱之功;又在中书省任职,熟悉中书省的运作和事务;还是吴越沈家的族长,与朝中官员的关系也好。不管是从功绩、官历、名望等等来看,都没有人比得上他!

中书令乃大永朝臣第一人。地位何等重要,要的就是超越群臣的功绩、官历和名望,这才能带领百官顺平政事。舍弃沈华善而任用他人,何以服众?

以沈华善为中书令。非是景兴帝心中乐意,乃是不得不为!

不特沈华善之位如此,就连左良哲这个门下侍中之位,也是如此。

景兴帝会乐意让外戚之家担任重臣之职吗?当然不乐意!尤其左家还牵涉重华殿传言、参汤短松子这些事情,景兴帝对左家防备不已,又怎么会乐意左良哲任此重位?

景兴帝不想任用的官员,却不得不任用,这是景兴帝皇权的窘迫。会有此窘迫,是因为他在朝堂的影响太弱了。

景兴帝从被立太子到登基为帝,时间太短了。只有三年多的时间。这三年多来,他不仅没有拢络到朝中大臣,反而令得原本近臣离心。

说白了,景兴帝在朝中,根本就没有属于自己的势力。政令不出紫宸殿。主弱臣强,当然会这样。

为君者,当平衡朝中势力,长泰帝这么教导景兴帝没有错。但前提是,为君者的威望、实力足够强大,可以牢牢压制任何一方朝臣的势力,景兴帝缺少的。恰恰就是这一点。

这说不上是谁之过,但这就是大永朝堂的现实,或许也是大永朝堂崩溃的因由之一。

不管景兴帝乐意不乐意,大永的前四卿人选,都是定下的了。

因此,才有沈华善接到的这一道旨意。

“我也要返回京兆了。幸好河内道这里的情况渐平,我也走得安心……”

沈华善自言自语道,放下了景兴帝的旨意,准备与河内道观察使交接政事。

正式的河内道观察使人选已经确定了,不日就到达河内道。此人。是沈华善熟知的,当年也和沈华善交接过。

就任河内道观察使的,正是工部尚书范载常。工部治水救旱,如今河内道这样的情况,范载常就任此职,算是适得其用。

范载常见到沈华善的时候,神色是苦闷的。从正三品尚书升为从二品观察使,这是高兴的事。官职越往上,晋升的空间就越小,难度就越大,大永有几个从二品官员?

若是以往,范载常定会笑得见牙不见眼。

可是如今,河内道就是一个烫手山芋,范载常不想接呀!动乱、大旱灾、贪腐、粮钱,全部都不是简单的事情。一想到这些,范载常就觉得头都大。

“范老弟切勿如此忧心。河内道的民心渐稳,郑州三地的官场架构已经重整。千秋钱庄的粮财会继续运来,以助河内道百姓渡过难关。”

沈华善笑着说道,将河内道的情况仔细道来。

河内道政局是艰难,任务是繁重,但范载常是官场老手了,治理好这一道,使河内道更加稳定,这是可期之事。

“况政绩从乱局出,范老弟若是平定了河内道这一方,带领河内道百姓度过旱灾,这就是天大的功绩了。百姓定必感念,皇上也定必知晓。”

沈华善的意思很明确,河内道是不易,但范载常整治好这里了,那么升官加职就是很容易的事情了。

从二品观察使官职再往上,是什么?那是大永的前四卿!要做到大永前四卿,没有天大的功劳怎么行?像卞之和这样靠着慕妃上位的,毕竟是少数。

沈华善这一说,倒使范载常的苦闷消了大半。他都已经来到河内道了,还能怎么样?为了前四卿,定要治理好这一道!

ps:

一更!感谢sunflower889的打赏!